推广 热搜:   公司  企业  快速    中国  设备  上海  行业  未来 

100个精品创意农业案例详解:普洱古茶园:中国文化魁宝闪耀世界!

   日期:2024-10-23     移动:http://zhiwen.bhha.com.cn/quote/7463.html

云南省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也是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与野生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的地区。云南省澜沧江沿岸一带,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系统产生于被誉为“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的普洱市。

普洱茶农业系统是以普洱茶及茶文化为核心构成,包括古茶树资源与古茶园生态系统,相关传统知识及其应用和普洱茶文化3 个部分。

闻名遐迩的普洱茶区

普洱茶是以产地为名的地理标志产品,属于云南大叶种茶,生长在云南省普洱市及周边地区。明清以来,普洱成为澜沧江中下游地区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周边茶山所产茶叶大都送至普洱府,经加工精制后运销国内外,人们习惯上称这一地区所产茶为普洱茶。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普洱茶出云南普洱”,是以产地为茶名的佐证。但早在唐朝以前,这一地区就已经开始了茶的利用和栽培。唐樊绰编撰的《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研究认为这是对于普洱茶种植和饮茶习俗的最早记载。对于“银生城界”的理解,不同学者见解各异,小至仅指今普洱市景东县,大至指今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证明了早在1 100 多年前,这一地区就已经开始了茶叶的采摘和利用。

现普洱茶主要种植区域为云南省澜沧江中下游地区。这一区域包括普洱、西双版纳、临沧和保山等州(市),分属滇南和滇西茶区,是云南省古茶树的主要分布区域,普洱茶的主产区。其中,普洱市位于该区域的中心位置,是重要的普洱茶产区,具有完整的茶树垂直演化区系,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且作为茶马古道的起点是普洱茶文化的中心地带,能够较为综合地反映普洱茶农业系统的各种特征。

苍老遒劲的古茶树

根据《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定义:“古茶树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林)。”古茶资源包括野生古茶树、野生古茶树群落、栽培型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及古茶园。古茶树是人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的起源、进化、利用和传播等构成了古茶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云南省古茶树资源类型完整丰富,且大部分集中在无量山、哀牢山以及澜沧江中下游。澜沧江流域分布的古茶树就包括有野生型、栽培型和过渡型三种生态类型,分别以普洱市镇沅千家寨野生大茶树、澜沧邦崴过渡型大茶树、澜沧惠民景迈芒景栽培型古茶园等为代表。

在哀牢山居群中,生长着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千家寨大茶树。镇沅千家寨野生大茶树属野生型大树群落中的一株,生长在原始森林中,海拔2450 米。树高25.6 米,树幅22 米×20 米,基部干径1.02 米,生长正常。树龄约2700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野生茶树。

过渡型古茶树是人类驯化和利用茶树的历史见证,现在澜沧江中下游地区仍有树龄千年以上的过渡型古茶树存活。

其中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生长在海拔1900 米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家脚的斜坡园地里,树龄在千年以上。专家认为,澜沧邦崴古茶树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具有栽培性茶树芽叶枝梢的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类型,属古茶树,可直接利用——反映了茶树发源早期驯化利用同源。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的发现,对研究茶树的起源和进化、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生物学、茶树良种选育、农业遗产与农业史、地方社会学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中国茶史和世界茶史都补充了重要的一环。

栽培型森林古茶园指栽培年限在百年以上的茶园,传统森林茶园多为栽培型茶树,多呈区域性集中分布或零星分布,海拔在1500 ~ 2300米的红壤、黄棕壤山区或农作区,如澜沧景迈山茶园、宁洱困鹿山茶园。普洱市共有森林茶园26 个,面积达12123 公顷。与其他作物一样,茶树也经历了一个野生采集利用,逐步驯化栽培而引入种植的阶段。

自我完善的生态系统

栽培型森林茶园生态系统通常可分为3 层,包含高大乔木(非茶树)层、茶树和林下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形成了一个自我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

乔木一般为自然生长的高大树木,茶树和林下灌木层主要为经济作物,草本植物层为自然生长的草本植物,也有人工种植的粮食作物或蔬菜等。茶园中多种寄生植物、菌类等不规则分布于各层之中,家禽牲畜也于林间自由活动。

森林茶园生态系统中上层乔木和茶树本身的枯枝落叶为茶园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古茶园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较强的病虫害抗性,系统稳定性较高。

森林茶园历史悠久,生活在其中的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劳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以文字和口承方式代代相传,形成了有关管理利用和保护森林的茶园传统知识体系。

在森林茶园的管理过程中,当地人有意识地选择和保护古茶园中遮阴树种,而这些树木大多具有一定的经济或文化价值。在茶树的栽培中,一些少数民族为防治病虫害、提升茶叶的口感等多种目的,在茶园中有意识地栽种树木、花果或蔬菜,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获得了更好的茶叶品质。

普洱市各民族创立了多种大叶种茶和云南樟、大叶种茶与旱冬瓜间种系统,以防治茶树病虫害,生产出优质茶叶,也保护了水土和生态环境。

人们在研究传统茶园的生态系统结构后,发现了这一生态系统的科学价值,并仿照传统森林茶园的生态系统结构对现代茶园进行改造,构建现代生态茶园。目前,普洱市生态茶园的建设,按照以茶为主,立体种植,多物种组合的形式;按林—茶—草的主体种植模式进行茶园的改造。在茶园内纵横交错种植高大乔木为茶树遮阴,树种可选用香樟、松、杉、千丈、岩桂及水果等,以每0.06 公顷配置6个树种以上、栽种8 棵的标准进行配置;茶树下种牧草或其他作物,减少杂草危害,发展养殖业,减少病虫危害。

愈久弥香的茶文化

茶文化指涵盖各民族与茶相关的物质文化、信仰禁忌、制度文化、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与历史记忆等文化特质及文化体系。

普洱茶产区是中国多民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仅普洱市境内就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26 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4 个,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其与茶相关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我国茶文化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特别是以普洱市为中心的澜沧江中下游世居少数民族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孕育了风格独异的民族茶道、茶艺、茶礼、茶俗、茶医、茶歌、茶舞、茶膳等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进等通过茶民族植物学研究,认为云南及其邻近地区各民族可能是最早引种、驯化野生茶树和食用茶叶的先民。不同民族对茶的加工和饮用方式更是各具特色。如傣族的“竹筒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酸茶”、基诺族的“凉拌茶”、佤族的“烧茶”、拉祜族的“烤茶”、彝族的“土罐茶”等已作为传统的饮茶习俗,代代相传。

在各民族的婚丧、节庆、祭祀等重大节日和礼仪习俗中,茶叶常常作为必需的饮品、礼品和祭品。同时茶还包括了许多药用的功效如提神解乏、消炎解毒、止泻胀等。茶对当地各民族的影响已经浸透到生活、精神和宗教各个方面。

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茶马古道,它是亚洲大陆上以茶叶为纽带的古代交通网络,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形态最为复杂的古商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茶马古道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西南地区茶马互市的结果。茶马古道证明了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澜沧江中下游地区茶产业的兴盛。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环境的协同进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历史悠久的茶叶栽培和生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无污染、高品质的茶叶保证了食物与生计安全,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与古茶园栽培和管理方式形成了当地特有的社会组织与文化及知识体系,众多世界级的古茶树、古茶园显示出其全球重要性;所开展的申报工作与保护工作扎实有序,制定的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切实可行,符合联合国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标准和要求。

欣欣向荣的普洱茶产业

唐朝时,普洱茶已作为商品销往西藏等地,明清时已大批运往海内外。普洱是茶马古道的源头,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名,普洱因普洱茶而名扬天下,“普洱茶都”浑然天成。

普洱茶具有降糖、降脂、消食、和胃、健脾等功效,赢得了“降脂佳品”“美容茶”“益寿茶”等美誉。普洱茶因具有长期收藏品饮价值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而深受国内外许多“饮者”所喜爱。藏普洱、品普洱渐成时尚,成为一种独特的“普洱文化”。

普洱市还被列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并先后荣获 “CCTV 最值得向世界推介的中国名城”“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小城”、“中国魅力城市”和“EMBA 最具投资价值城市”“全球网民推荐的最中国创意名城”等荣誉称号。此外,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全国参选乡村中脱颖而出,被评为2011 年“中国十佳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之一。

目前,普洱市现代茶园总面积已达到9.33 多万公顷,茶叶总产值近40 亿元。依托资源禀赋,新开发出了普洱茶速溶茶粉、普洱茶膏和普洱茶珍等产品,打造了“帝泊洱”“帕卡”“普洱茶蕊”等一系列品牌,普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茶城”。

乡村振兴一站式服务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http://i.bhha.com.cn/quote/7463.html    康宝晨 http://i.bhha.com.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